這是一枚雞蛋, 一枚受過精的雞蛋,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,它不需要從外界補充任何養(yǎng)料,就能孵出一只可愛的小生命,這足以說明雞蛋的營養(yǎng)是非常完美的,富含生命所需的必需脂肪酸、卵磷脂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(yǎng)素.因此,雞蛋也被認為是人類的全營養(yǎng)寶庫。而蛋黃中的脂質營養(yǎng),更稱得上營養(yǎng)寶庫中的寶庫。油點意思的是,你知道蛋黃的脂肪是如何來的嗎?
經(jīng)檢測分析,全蛋粗脂肪約為11%,其中蛋黃脂肪占蛋黃的30%左右。按一個60g的雞蛋計算,則含有6.6g脂肪。而我們提供的給蛋雞的常用飼料中,約含3.7%的粗脂肪,按海蘭褐蛋雞產蛋高峰期,平均120g的日采食量計算,那么每天脂肪的攝入量則為4.4g。而處于產蛋高峰期的蛋雞,基本每天產一個蛋。那么,即使蛋雞飼料中的粗脂肪,能100%的轉換為蛋黃脂肪,是不是還有2.2g的缺口。
與其他營養(yǎng)素不同的是,脂質營養(yǎng)的消化吸收和沉積更像是“吃啥補啥”的過程,拋開繁雜的調控因子,整個過程更像是加工廠。飼料中特定的脂肪酸結構,在脂肪酶作用下,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等零部件,然后經(jīng)過多次重組拆裝的過程,會優(yōu)先沉積到相應的富集這種脂肪酸的體組織中。所以,我們通過調整飼料中的脂質結構,可以影響畜禽產品的脂肪酸組成,最后生產出富集ω-3脂肪酸的雞蛋,或者改善肉品質等。又比如,蛋雞生產雞蛋,當提供的飼料脂肪酸結構并非雞蛋所需時,只能從碳水化合物中轉化而來,這是一個耗能耗材的過程,不僅效率低下,還加重了肝臟轉化功能的負擔。
從蛋雞體脂、雞蛋和飼料的脂肪酸結構表中,我們可以看出,蛋黃中的油酸組成高達40%以上,而玉米豆粕型飼料提供的油酸組成只有25%,超過55%的是亞油酸,顯然,這里不僅有著油酸空缺的問題,大量的亞油酸,即ω-6脂肪酸,還容易導致蛋雞應激和炎癥發(fā)生,并優(yōu)先沉積到肝脂和腹脂等軟脂中。
所以,在玉米豆粕型日糧基礎下,繼續(xù)添加同等脂肪酸結構的豆油,不僅可能無法提高產蛋效益,甚至會加重脂肪肝和應激問題的發(fā)生,當脂肪代謝紊亂或不平衡時,消耗不掉的脂肪,比如亞油酸,就會在肝臟內堆積起來,形成疾病,引起“脂肪肝”。
由于籠養(yǎng)的蛋雞無法運動,維持營養(yǎng)需要比較低,飼料中大部分的糖類會轉化成脂質營養(yǎng)。所以,在玉米豆粕型日糧基礎上,蛋黃中只有一小半的脂肪,是從飼料中的脂肪沉積來的,而大部分的脂肪,是從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轉化而來的,即是從糖轉脂的脂質新生渠道而來。而蛋雞體內糖轉脂具有以下生理特點:
1、糖轉脂的場所大多集中在肝臟,合成脂肪酸后轉運到卵巢,最后合成蛋黃所需的脂質;
2、糖轉脂的過程是先通過合成棕櫚酸,最后合成油酸。
事實上,正是這種生理特點,加上脂肪酸不平衡的玉米豆粕型蛋雞飼料,導致蛋雞在產蛋后期幾乎無可避免的發(fā)生脂肪肝問題。因為糖轉脂途徑能勉強供應蛋黃所需的油酸和棕櫚酸,但玉米豆粕型蛋雞飼料,其含有的大量亞油酸并非蛋黃所需,從各組織的脂肪酸檢測數(shù)據(jù)表中,我們也可以看出,多數(shù)亞油酸優(yōu)先沉積到了腹脂和肝脂中。特別是在產蛋后期,此時脂質營養(yǎng)供大于求,進一步加重了腹脂和肝脂的形成,這就是脂肪肝頻發(fā)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為提高產蛋效益,我們可以在蛋雞飼料加點油,這樣能降低糖轉脂通路的權重,并提高蛋黃脂質的沉積效率。所以,在蛋雞飼料上,加油很重要,但加對油更重要,如果在玉米豆粕型日糧中繼續(xù)加豆油,過高的亞油酸則會進一步加重脂肪肝的形成;所以,更多需要加的是雞蛋蛋黃需要的脂肪酸而設計的平衡型脂肪。
總結一下,解決蛋雞脂肪肝,提高產蛋效益,就得從改變外源脂質的代謝沉積途徑著手,才能實現(xiàn)脂質營養(yǎng)精準沉積,提高利用效率,減少脂質浪費,讓蛋雞更健康,讓蛋品更好。
供稿:技術部 莫子藝